栏目 |
作者 |
论文 |
世居民族与贵州文化 |
|
|
1 |
蓝东兴 |
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传承研究的内容、价值与意义 |
2 |
徐小明 |
黔东南从江县高增乡侗族芦笙笛调查研究 |
3 |
周 华 |
苗族独木龙舟节日宗教文化初探 |
4 |
孙美璆, 李天翼 |
西江千户苗寨“政府主导型”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及其成因分析 |
政治哲学与法学 |
|
|
1 |
赵墅艳 |
贵州地区防治石漠化法律机制的构建 |
2 |
刘雁翎 |
正安仡佬族环境习惯法的调查 |
3 |
李直娴 |
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|
4 |
黄博 |
论分配中的二次分配的正义追求 |
5 |
周相卿 |
|
民族学与社会学 |
|
|
1 |
何彪,王伯承 |
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危房改造中的传统建筑文化保护 |
2 |
丁筑兰 |
黔东南苗族审美文化与宗教互动关系研究——生态美学的视野 |
3 |
唐露萍 |
布依族民族学校双语教学情况分析 |
4 |
李莲 |
多元民族文化视野下的民族关系——以普洱市为研究对象 |
5 |
朱小英 王多明 |
试论牙舟陶在传承中的发展 |
6 |
宛蓉 |
贵州大学生情商现状调查 |
7 |
杨洁 |
透过“用工荒”审视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构建 |
|
|
|
语言与文学 |
|
|
1 |
李贤军 |
逻辑方阵的建构体系研究 |
2 |
朱安立 |
古代识字写字教材的使用及启示 |
3 |
颜同林 |
从新时期到新世纪:贵州新诗30年 |
4 |
宋涛 |
从《俄瑞斯忒斯》和《哈姆雷特》看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在悲剧中的运用 |
5 |
邹建雄 |
浅论刘裕的家世 |
6 |
苏锑平 |
浅析白虎克夫的来由 |
7 |
王育虹 |
跨文化交际中的“沉默是金”的日本人 |
8 |
孙静怡 |
意向性:语言研究的交汇点 |
|
|
|
传媒与艺术 |
|
|
1 |
郑勇华 |
省级广电网络品牌塑造研究——以贵州广电网络股份公司为例 |
2 |
丁琳 |
微博谣言治理模式初探 |
3 |
令狐克睿 |
贵阳城市品牌的营销策略分析 |
4 |
黄丽娜 |
贵州重大媒介事件的网络传播能力分析——以“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”为个案 |
5 |
何星烨 张允 |
新疆广电媒体现场报道比较研究——以《新广早新闻》与《新闻联播》为例 |
6 |
冉源懋 |
美育何为——兼论中国美育思想的观念嬗变 |
7 |
何国富 |
数字技术介入——浅谈虚拟展厅与版画艺术 |
8 |
王恋 |
论声乐学习中高音区的训练 |
旅游、经济与管理 |
|
|
1 |
万秋月 |
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探讨 ——以黔东南州为例 |
2 |
王临川 |
经济人类学视域的亚当·斯密经济伦理主张 |
3 |
肖金香 |
当前贵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|
4 |
何巧 |
馆藏民族文献资源结构及利用现状分析—以贵州民族学院为例 |
5 |
任洁 |
|
6 |
龙立军 |
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方式创新的原则、内容及途径 |
7 |
王娅,黄懋,李云,朱洪涛 |
完善贵阳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机制研究 |
8 |
张毅君 |
高校办公自动化的现状与对策 |
教育学 |
|
|
1 |
傅贤国 |
实践 “五位一体”教学法 促进《民事诉讼法学》教学方法改革 |
2 |
李晓静,黄雯 |
关于完善预科古代文选课程考核系统的思考与实践—以贵州民族学院预科为例 |
3 |
匡尔峰 |
论PBL教学法在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》课教学中的实践 |
4 |
牛敏 |
英语专业八级听力特点与听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|
5 |
贺乾 |
浅议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|
6 |
冯利 |
浅谈基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贵州省“班班通”工程 |
7 |
余航,朱红 |
高等教育入学考试与招生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 |
8 |
周远利 |
四级复合式听写对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 |
体育学 |
|
|
1 |
拓明福 |
健身锻炼者在健身运动处方指导下健身现状 调查及对策研究 |
2 |
吴军 |
贵州民族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厌学体育课的原因分析 |
3 |
高民 |
浅谈贵州省山地户外运动的沿革与发展 |
4 |
屈文贵 |
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探讨与分析—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 |
5 |
张耀杰 |
基于SWOT分析的天津奥运场馆设施赛后开发与利用研究 |
6 |
任廷 |
贵州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现状研究 |
7 |
陈云群 |
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法规体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|